大話牛年:牛在山河大地間

新年將至,
漢聲一如既往的推出了一年一度的《大過新年》海報書。
今年辛丑牛年,已是《大過牛年》的第三輪出版,
也迎來《漢聲》雜誌創辦五十週年紀念。
山河大地間,放牛五十年。
漢聲人也在民間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中,
默默耕耘了半個世紀。

對談 | 黃永松(黃)× 王國慧(慧)

01
人人有份,溫故布新

28年前,應該還沒有文創衍生品的概念。當年《聯合報》發文,「這期漢聲雜誌配合時令,集合十五張年俗大海報,是雜誌界前所未見。」請問當時是怎麼想到做這樣的創意?

▲第60期《大過新年》, 1994 | 《大過新年》系列的第一本

黃:我們還真是沒有「文創」概念,只是循著雜誌的工作做下來。之前在台灣積累了一些經驗,兩岸剛一開放,山河大地之浩瀚,每個流域走一走,能見到最好的手藝,最好的人,一拍即合,都是「同溫層」。所以我們提出建立「傳統文化基因庫」,開始做《民間文化剪貼》,一下子進入快速、大量、全面地採集整理,大家都想著怎麼把這些老祖宗留下來的生活智慧搶救下來,傳給子孫後代。這樣又經過幾年的積累,很自然就會走到這一步,要考慮怎麼能讓老百姓都能用起來,把日子過得更美些。

▲第28期《老北京的四合院》, 1991
「民間文化剪貼」系列的第一本。

像您和奚淞老師說的,「形式不重要,最重要的是每一期漢聲,都要讓傳統文化裡的老東西釋放出新力量。」所以書就是海報,海報也是書,折疊伸展,都不離日用。

黃:就是這個意思。一個中國人,年頭到年尾,最大的事是什麼呢?恐怕就是回家過年。這算是地球上人口移動最大的「行為藝術」吧。年復一年,年俗也成了各地民俗民藝的大集成。要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,最好的切入點就是過年。可現在過年回家能做什麼呢?人好不容易回到家,又被各種新娛樂給拉走了,一家人能一起做的事也越來越少。

當下人人都是「低頭族」。有人開玩笑說,什麼節都是購物節,怎麼過都是在刷屏。

黃:多可惜!多難得的親友相聚。這本書為什麼要年年做,無非就是想幫大家溫習一點傳統的年味。有朋友拿到了,不捨得撕,我反覆講,一定要用起來!一張張撕下來,展開,孩子看到不認識的字兒、畫兒,會問,爺爺奶奶就有事情做了。子、丑卯,神荼鬱壘,來龍去脈,你講給他,這就是傳習。我們中國人的年畫、戲劇,口口相傳,都有這個功能。爸爸媽媽一起,寫對子,剪團花,貼年畫……分工合作,把家裡裝扮一新,多有成就感。

▲〈農人自樂〉天津楊柳青年畫-《大過牛年》2021

慧:是需要個「引子」。不然再好的畫兒,就是個擺設,看的人無可無不可,只作壁上觀。一家人一起除舊佈新,這個「新」是人人有心、人人有份的。

黃:所以我總勸大家自己寫春聯。聯對是最雅俗共賞的藝術。寫什麼,可以大家集思廣益,想好了一人寫一個字,不在於書法好不好,這就是「合家歡」。我們漢聲巷裡好多對子都是這麼來的,編輯和來來往往的朋友們,一人寫一個字。我們每期的最後一頁,都有一張特別設計的生肖剪紙紙樣,方便讀者上手學剪花。

慧:自己動手,怡情養性,所費不多,受益無窮。這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一個好處。

▲剪隻「金牛迎福」好過年」《大過牛年》2021

02
千家萬戶,大長精神

說到受益,想起我們那些可愛的陝北老大娘。曹佃祥,最雄健,坐在炕上,很凝定,談完了要剪,先抽香菸,結束時猛吸一口,吐了三個煙圈,菸頭一滅,大剪刀咔啦咔啦開剪。她剪得真好!我問,你剪紙為啥?她眼一瞪,「長精神!」

哇,真牛!

▲第95期《大過牛年》,1997
封面採用陝西安塞曹佃祥大娘作品《牛耕圖》

黃:還有庫淑蘭。今年九月,她家鄉旬邑縣為她辦了百年誕辰紀念活動。我因為疫情不能過去,就寫了一段獻給她。她家的土窯洞,你走進去,從炕圍到穹頂,都是她剪的花花朵朵圓點點。她有一幅〈剪花娘子〉,我們編輯數過,有2670片圓點和花瓣!她真是個大天才!

慧:她的土窯洞就是她的神殿!日子可能是苦不堪言,但憑這一雙手,自己成就自己,莊嚴自己。

▲庫淑蘭老太太-第99/100期《剪花娘子庫淑蘭》, 1997

黃:你知道這些彩色圓點哪裡來的嗎?都是縣裡每次組織巧手們剪花,大家剪剩的紙頭、紙邊,她都掃一掃,撿回來,日常做農活兒、家務活兒的間隙,一顆顆剪出來。

慧:這些都是塵埃里淘洗出的珍珠。

▲庫淑蘭作品紋樣符號的運用

黃:今年我選了她這張〈牡丹花〉,端端莊莊的,生命樹一樣,生機勃勃。我記得當年出書(《剪花娘子庫淑蘭》)之後,要挑一幅出來,用在那年的「大過新年」裡,Linda (漢聲總編輯吳美雲,1944~2016 慧眼,就挑了這幅。杉浦康平也挑這幅。杉浦是我們的老朋友了,當年在日本為庫淑蘭辦大展,就是他促成的,還幫忙做設計。最近無印良品把漢聲的三本書翻譯成日文出版,他又熱情來相助。

▲ 2013年7月31日,黃永松先生在MIKIMOTO HALL「庫淑蘭剪紙宇宙展」,
背後即為庫淑蘭代表作之一《牡丹花》。
▲《牡丹花》,庫淑蘭,剪紙-《大過牛年》,2021

慧:各花入各眼,但為什麼你們都選這張呢?

黃:民間剪花粗放有力,文人畫追求雅緻,能進能出的都是高手。這張是難得的兩全其美。她的作品很熱情,但這張裡,她對情緒有個平復,給壓下去了。

慧:民生多艱,人心裡都難免打結。留著,或是病或是藥,解開了,就自在了。

黃:是的。欣賞完美,不斷章取義,成熟的人都懂。

慧:民間藝術,本來就是民間整理來的,我們把這些寶貝都再還回去。千家萬戶,家家都可以長出自己的生命樹。

黃:是,家家都要過年,我們希望都能「大過」。所以這海報書,內容是豐富的,心意是慎重的,但價格得是親民的。

慧:二十多年了,要維持這個惠而不貴,真不容易。

黃:心意不改,盡力而為,一路也就這麼做下來了。

03
平安帖,騎牛方

慧:這次的《大過牛年》,多送了一張〈平安帖〉呢!「口罩安心法,手洗卻病方」,後疫情生活的修身功課,您是怎麼想到的?

黃:鼠年災患不停,新年將近,互祝平安。我一直在琢磨,帖子上寫個什麼聯對好。記得是在媽祖老家——福建莆田的湄洲島上,看到一戶農家,老房子收拾得乾乾淨淨,門上一幅對聯,「無求安心法,不飽卻病方」。我也稍做調整,順應當下,提醒讀者朋友,做好保護。

▲吉祥平安帖-《大過牛年》,2021

慧:這一年的病毒流行雖是大劫,若知止而後定,有慮有得,焉知非福。

黃:所以今年封面我們就選這張古畫,〈老子騎青牛出關〉。防疫不只是一國一地的事,全球生命都受波及。道法自然,老子的哲學與生命觀,我們應該多吸取一些教益。

慧:山東舊時有門上貼青牛或黃牛的風俗,講頭是老子騎牛出關,紫氣東來驅瘟疫。呂勝中老師說過,他還聽到山西、陝北有民謠唱,「正月二十三,老子來散丹,瘟災和瘟難,黃牛一頂散。」

黃:哈,那我們和黃河邊的老百姓還真是心有靈犀。

▲《老子騎牛圖》-《大過牛年》,2021

慧:前面兩輪的《大過牛年》,用的是哪些牛作封面?

黃: 1997年,用的是陝西安塞曹佃祥大娘剪的《牛耕圖》。2009年,是山西新絳的木版畫《春牛圖》。這張我們今年也用了,放在第三頁。給農民朋友送個春牛。他們最辛苦,祝願能有個好收成。

▲《春牛圖》,山西新絳(清末老版) -《大過牛年》,2021

慧:其實每年海報書定稿前,我們都在猜封面。這時候就更覺得民間文化之深永,古井淘不盡;另一方面又都是有情意的,不選哪張都捨不得,但總得選一張,還挺為難。真選定了,又都覺得,哦,只能如此。

黃:不止做《大過新年》,好像我們做每個選題都是這樣。民間文化就是「無盡藏」。比如,說我們的文字有多美、多重要,但不識字也不要緊,你懂那個理,有那個心,也一樣的。我在陝北看到過一家門上的對聯,每一邊都是七個圈圈,問那家是什麼意思,老伯說「天增歲月人增壽,春滿乾坤福滿門」,他不會寫字,就用畫圈圈的。

慧:很像扭秧歌時的「陽歌陽圖」,船過水無痕。黃土地上,敬上兩串圈圈賀年祝壽,天地春風都看得懂。

黃:這就是民間的大氣。

▲ 第118期《陽歌陽圖》,1999
郭慶豐著

04
我家門雖小,我有大門神

慧:今年選的是哪兒的門神?

黃:今年這對是四川綿竹來的。天府之國,老百姓日子過得滋潤,你看門神都長得比較豐潤。這一年大家都被壓得比較乾枯了,希望看起來,讓心情也有點滋潤。

▲門神,四川綿竹-《大過牛年》,2021

慧:綿竹年畫就是很潤澤秀媚。記得看過一張「填水腳」,倒是別具一格,意筆草草,生氣勃勃,簡直是門神裡的草書。

黃:那也是一個絕活兒。以前綿竹的年畫作坊一般是臘月二十八,九關門,清理打掃。老闆這時會發些剩紙,允許工匠們就著一些剩下來的顏料自印些年畫賣,作為一點過節的補貼吧。年畫嘛,你得趕在年前才能賣出去,所以根本來不及按常規流程來,碗裡兌點水,大筆揮就,多多益善。因為用的是碗裡的「水腳」,就叫「填水腳」。

▲四川綿竹填水腳門神《副揚鞭》

慧:聽著好像一齣戲,緊鑼密鼓的。臨近年關,通宵達旦填水腳,歸心似箭大寫意。

黃:對,他們是忙而不亂,揮灑自如。因為有經年累月下來的經驗,對畫稿已經完全熟悉,限制激發靈感,往往會出大手筆。

慧:難怪,雖是急就章,但神完氣足。不知道這些「填水腳」當時都賣給誰呢?

黃:在當時應該都是窮人才買,你想都到這個時候了,富貴人家早有準備,所選也都是要精工細作的,瞧不上這種。

慧:再貧寒窘困的門戶,終於能請得個門神貼上,保個心安,多大的功德。再說作坊裡的工匠,一年到頭都得辛辛苦苦,忙忙碌碌的,這時候有點外快,幹活時還能得點灑脫——比錢多出來的那點痛快,真不是用錢能替代的。這因陋就簡的門神,也是有情的,有情則靈。

黃:你說對了。我常在想,以前物質上不寬裕,但大家都能因陋就簡,相互體恤,再發揮點創造力,過年過節就能有個滋潤。現在物質條件好了,但只是花錢的花樣增加了,別的沒多大長進。

慧:從農業社會到大規模城市化,大眾生活的空間和尺度感都已大相徑庭。比如不少讀者朋友說,大門神是好看,可現代公寓都是鴿子籠,大門尺寸減了一半不止,一個門神就貼滿了,另一個得往哪兒貼?

黃:確實,業務部也一直建議改小尺寸,適應市場。可我想來想去,這個尺寸還是不能改。門神是守門把戶的,總得要執守住一點傳統。這麼多年下來,眼見著我去過的地方,老房子都漸漸拆光了。但我總覺得,既然是中國人,就值得過個像樣的中國年。至少該有個大門神,幫我們記得曾有過怎樣的門,怎樣的家。

慧:您成功說服我了,我現在也挺「大門神」。不過,小門小戶畢竟是既成事實,小門上怎麼貼大門神呢?

黃:這好辦,各顯其能,你可以把這個當作是一種藝術創作。有的朋友是把門神並排貼,再從門縫處切開,不影響開門,開合之間,家人進進出出。有的兩位門神並列,會延展到邊牆,也挺好看的。

05
莫失莫忘,還是要傳

慧:這張〈不吃牛〉真好看,可以做動物倫理運動的廣告了。

黃:這張是我在廟裡的善書上看到的。世間最苦是老牛,農夫牧童對牛的感情最深。還有牛郎織女,老牛見證,悲歡離合。

▲〈天河配〉,木版畫,河南、〈不吃牛〉,木版畫,朝天堂藏版-《大過牛年》,2021

慧:蘇東坡寫過詩,「澤中草木長,草長病牛羊」,說是牧童告訴他的原理,瘠地之草反而肥羊。他被貶到黃州後,舉家躬耕,夫人都學會給牛看病,他可自豪了。

黃:朱銘小時候就是在苗栗山裡放牛。二戰期間,全家曾逃進山裡,他不能讀書,只能幹活、放牛。我們當年給他做採訪,題目就是《放牛的雕刻家》。我最喜歡他早年的一個作品「牛車」,一頭牛拉著一車大木料,泥濘中奮力上坡,車後的人在用力推……那力道與氣魄,還有細節,沒有農村生活的經驗,刻畫不出那樣的寫實。這次牛文化圖錄,我們也選了這個牛車,想給大家帶來一點振作的精神。

慧: 大過新年》裡的這些團花剪紙,還是每年從陝北寄來的吧?

黃:是的。都是老大娘們還有徒弟們剪的,這麼說來也快30年了。庫淑蘭1920~2004 、曹佃祥1921~1988 、白鳳蘭1920~1990 、王蘭畔1921~1996 、張林召1915~1987  ……那些可愛的老大娘,我給她們編書,當時年紀輕,封套我就寫了「失傳」兩個大字,有點警世的意思。如今老大娘們一個個走了,我就說不出地感慨。現在有人找我採訪要留影,我都特意拿這本書,把「傳」字這面放在胸前。

第81/82/83期,1995 |《 黃土高原- 母親的藝術》(陝北剪紙)

慧:還是要傳。

黃:是,還是要傳!這些年一直是黨榮華老師幫忙組織,年年剪了寄過來。生肖本就是過年剪花的主題,有老樣有新樣,也是個循環。我們想,有這個約定在維持著,那邊就會有新人小輩學,學好了,接著做,這個手藝多少也就能傳下去。

慧:新不離舊,舊不離新,有人剪有人貼有人學,這小花樣裡的大乾坤,就能傳下去。

▲〈百牛賀年〉,剪紙薈萃-《大過牛年》,2021

黃:是。我們每年讓編輯部做這一張生肖〈文化圖錄〉,也有這個意思。看牛與人共生的演進歷史,圖錄比文字更直觀。從史前到現代,同一題材在材質、形態、工藝上的多樣呈現,交織起來,能讓大家看到華夏器物文明的悠久和精彩。這種整理,一方面是提供給讀者,另一方面也是我們編輯的功課。從資料收集到編排,怎麼把這些大大小小的器物圖像按時間排列,就有了牛器物的發展史。

▲〈牛文化圖錄〉-《大過牛年》,2021

06
山河大地間,放牛五十年

慧:常有朋友開玩笑問,「漢聲的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?」您也好大方,這張五十年封面集,一下子給我們撒了這麼多丹!

▲台北八德路漢聲書店入口處

黃:很多讀者喜歡我們的老雜誌,尤其做設計的朋友喜歡收集封面。去年《大過鼠年》,我集了一張漢聲(中文版)的封面。今年我就把漢聲50年裡出版的,英文版和中文版的全部封面都連起來,有兩百多冊,全部送給大家。有時我講課會放一下幻燈片,嘩啦啦三五分鐘就放過去了,我開玩笑說,這三五分鐘就用掉了我們幾十年。

▲〈漢聲雜誌封面全覽圖〉(1971~2020) -《大過牛年》,2021

慧:想起很多朋友問,漢聲五十年我們打算怎麼紀念?您說我們每天開開心心的,做好手上的工作,就是最好的紀念。

黃:是的,我們台北漢聲巷牆上,不是有好多對子嘛。有一個是我寫給編輯們共勉的,「年終無休,終身學習」。

慧:我們也算是放牛班的了,像這次那張宋畫的〈百牛圖〉,您說是「牛在山河大地」。

▲〈百牛圖〉(局部),[宋]佚名-《大過牛年》,2021

黃:對!我們下的就是笨功夫,自得其樂。

慧:從小牛犢修煉到老牛、青牛,千姿百態,但都還是勤勤懇懇,踏踏實實,一步一腳印的走來。

黃:你這麼說我又想起來,我們以前給孩子們編《小小百科》,裡面有個角色叫「牛寶」。牛寶、漢寶,是一對——我們的角色都有性格設計,相輔相成。你知道他們的原型是誰麼?就是我們最可愛的總編輯Linda (吳美雲)!

慧: Linda屬牛麼?

黃:她不屬牛。但她總是說「交給我!」 ——什麼事都能承擔的樣子。「牛寶」就是這個性格!同時她又是美食家,愛吃,所以我再給她設計一個「漢寶」(漢堡包)。

慧:記得您說Linda吃漢堡的樣子,好幾層的大漢堡,她手一捏就開動了,比男生還豪氣。漢聲的書裡都有真人在,活靈活現,所以人情味滿滿。難怪很多讀者一本書從小翻到大都不捨得丟,因為裡面有好朋友。

黃:從前有個台灣男生來漢聲巷買「狗寶」(玩偶),那天已經要打烊了,他問店裡還有多少狗寶,他都要。我們問他要幹嘛,他說,「我從小膽小,總為一點小事想來想去,容易焦慮,是狗寶陪我長大的,我去美國讀書都帶著它。後來我畢業,做了醫生,現在要結婚了,這次是請狗寶去我的伴郎。」結果他一下買了42隻狗寶。

慧:還有那封老讀者寫給您的信,真讓人感動。

▲一位年屆93歲高齡的老讀者寫給黃永松先生的親筆信

黃:是的,真謝謝他。能做自己喜歡的事,又是一點善事業,這是最幸運,最幸福的。年數不重要。每一年大家都好好地一起過。

慧:是的,年復一年,美成在久。

年俗文化最鮮活的海報書